今日要闻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7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 资讯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由于 茶 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 茶叶 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的 茶文化 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

由于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文人认为,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有损茶的真味,饮茶的重心应在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作为前提,他们提出"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而且不少文人对茶中窨花,也持反对态度,认为花茶有损茶之真味。

明人饮茶崇尚天趣,因而很重视对水泉的选择,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试十分茶,茶只得八分耳"。许次纾《茶疏》认为: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人论水要求很高,认为宜茶之水应清洁、 甘冽。为求好水,可以不辞千里, 如李梦阳《谢友送惠山泉》诗中写到"故友何方来,来自锡山谷。暑行四千里,致我泉一?quot;。所以明代人有"不易致茶,尤难得水"之说

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如在这种环境中品赏清茶,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正如罗禀《茶解》中所说的"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

明代除了生产白瓷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宣德窑等各领风骚的景德镇的青花茶具异军突起,达到了一个高峰,在青花的基础上,成化年间又创造出平彩;嘉靖万历年间又创造出五彩、填彩等新瓷。景德镇的这些瓷器烧制技术,主要就是在制作茶具中发展起来的。

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 而尚宜兴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和,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

饮茶场所,这类也称清茶馆,来喝茶的多为文人雅心,店堂的布置也比较古朴雅致,当然除了文人外,茶客中还有商人,手工艺者等,这里是"聆市面"的好场所。

点心饮食兼饮茶,在茶馆中增设点心经营,或点心店增加茶水供应,为的是方便顾客,扩大营业面。

听书场所。在北京、江、浙一带,在茶馆中增加说书项目,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茶馆主人邀请艺人说书或演唱,吸引茶客;茶客一边品茶,一边赏戏听曲,得到充分的艺术熏陶,客主同乐,气氛很活跃。

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这就是"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出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