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贡茶"方山露芽"产地在长乐

发布时间:2024-04-29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 资讯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一位福州籍 茶 学家最新考证——“方山露芽”产地在长乐 宋徽宗吟诗颂名茶 记者在长乐泮野村采访时结识了中国国际 茶文化 研究会会员林建志,得知他新近考证出失传一百多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产地,就是在今天的长乐市航城镇泮野村。此研究成果已得

一位福州籍学家最新考证——“方山露芽”产地在长乐

宋徽宗吟诗颂名茶

记者在长乐泮野村采访时结识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林建志,得知他新近考证出失传一百多年的贡茶———“方山露芽”的产地,就是在今天的长乐市航城镇泮野村。此研究成果已得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认可。昨天,记者再赴长乐,采访了这位建筑工程师出身的茶学家。

《唐国史补》、《新唐书·地理志》等史书记载:唐时贡茶地区计有十六郡,长乐郡所贡为方山露芽茶,出产于长乐郡闽县方山寺庙。史书记载,公元742年改福州为长乐郡,公元933年改福州为长乐府。

自唐代始,历代帝王都喜好“方山露芽”,但要数宋徽宗最爱此茶。他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禁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所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后来,这位皇帝还专门作诗吟之:“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方山露芽”清末消失

林建志今年40岁,建筑工程师,是1936年集体移民武夷山种茶的长乐人后代,在武夷山办有“夷仙茶业”,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有众多茶学茶艺论文见诸专业杂志,在去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小红袍”茶金奖。

据他考证,唐宋时“方山露芽”最盛,元代闽地管制甚严,农业田园荒废甚多,茶叶大量减少,但“方山露芽”仍是贡茶。到了明代,长乐一带常闹饥荒。明万历年间,长乐人陈振荣爱国心切,不顾禁令,从海外带回番薯种植,逐渐改茶园而种地瓜,出茶量锐减,但“方山露芽”还是贡茶。到了清末,“方山露芽”彻底消失。贡茶产地在泮野村

福州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方山露芽”的寻找。清朝出版的《闽都别记》,记载着五虎山一名方山。此书虽没有记载此地产茶,但不少人据此认为闽侯的五虎山可能是“方山露芽”老家。可遍访五虎山周边,种茶历史极短且量少,大量史书也没有记载这里产贡茶,所以人们又不敢认定这里就是千年贡茶的故乡。因此,长期以来,“方山露芽”产于何处成了一个谜。

林建志有一年自武夷山返乡,在村里一幢老房子中赫然发现挂着“闽侯县”的门牌。查史书得知,清朝时泮野村一直属于闽县,1912年后才与侯官县合并,归入闽侯县。1934年,包括泮野村在内的闽侯六里归入长乐。林建志在村中小住,发现村里人的口音与长乐其他绝大部分地方人的口音不同。再查《唐文粹》、《闽诗传》、《福州府志》、《长乐六里志》等,得知闽县光俗里浮峰山之五虎仑也称方山,建有方山寺。而浮峰山就在泮野村,泮野村老人怕后代记不清山头名,十几年前还在浮峰山麓墙上记下各山头名,其中就有“九龙聚会浮峰上(九头龙仑),五兽存窝金峰下(五头虎仑)”。

林建志还在村里找到方山寺遗址,挖到一些唐代、宋代方砖,这些方砖上还留有“虎山”二字。

再作调查,发现周边有独特茶文化。比如,今天长乐民间仍流传“闽蛮人煮苦菜”之说,至今还采“六角仙”、“只古菜”,煎水做凉茶。这与《诗经》所言的“堇茶如饴,皆苦菜也”,《说文解字》说的“茶,苦菜也”是一致的。长乐至今方言“茶”也代表“药”,老人现在“煎药”、“吃药”还是说“煎茶”、“吃茶”。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有“引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病功效极多”。另外,中国的根雕茶具是明末长乐人孔氏利用被水冲刷的根发展而来的,民间的茶炉、茶碗、火钳、茶箩、茶摊、茶担、茶盘、茶壶、茶席等茶具历史相当悠久,还保留着大量茶诗、茶话。更重要的是,林建志还在长乐找到了明朝遗留的古茶树。

唐宋贡茶为方山寺庙所种,《长乐市志》综述:南北朝时有方山寺等寺院12座,唐五代有72座,宋代有46座。这说明长乐寺庙多。

这一切证明,千年贡茶“方山露芽”的产地就在长乐泮野村。本报记者刘琳实习生章原

这幢明代院子里发现了1912年挂上的“闽侯县”门牌。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