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周渝:隐世的文人茶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20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 普洱茶品牌 > 茶人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平淡、无限,是茶的精神,是从喝茶中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东方文化独有的神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台北,新生南路。台北市大安区学术地段,路底是台大,附近绵延几条路都是学者、老师的住宅区,零星点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是名校,许多台北本地

平淡、无限,是茶的精神,是从喝茶中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东方文化独有的神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台北,新生南路。台北市大安区学术地段,路底是台大,附近绵延几条路都是学者、老师的住宅区,零星点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是名校,许多台北本地人对这条路的第一印象都是“文人啊”。不仅学校多,从台大对面的怀恩堂往上,有清真寺、真理堂、台北教会,再往北走,甚至还有香火最旺的行天宫。走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没有行色匆匆的—他们真的不赶着去干什么。就在这条新生南路, 16巷1号,一栋90岁的老屋,没有招牌,墙头上能看到些许绿竹与紫藤,天生地养地长成了微妙的姿态。若肯在门边多停留一刻,会发现门内静放的花草都带着自然的娇矜之态,灵动鲜活, 仿佛不沾人气…… 这里是紫藤庐茶馆。在台湾, 紫藤庐虽名为茶馆, 但就像新生南路一样, 被闹市中生活的老百姓“ 自动屏蔽”— “又不是上学又不是拜拜(礼拜或者上香)没事去那里干嘛?”这里的主人周渝也说:紫藤庐有一道半开的门,里面有一座花园,但有些人经过,却根本连门口都看不到……

 

0(6)

 

“茶”“艺”贯通的隐世哲学

 

把喝茶变成有文化性的“品茶”,出处大概就是紫藤庐无异。早年的台湾也有类似茶艺室,但是这个“茶”和这个“艺”,在坊间被赋予了太多擦边球的意义,因此越是“纯吃茶”,越是不“纯”,只有周渝的紫藤庐,将茶贯通为艺,除了发明了“正静清圆”的茶学体系,还有每年冬天的茶学思想课程—上一次的课程,是茶汤世界的“生”与“死”—这样一个地方,不是一个入世的所在。经周渝改造后的紫藤庐,除了木门与庭院还保留日式建筑的风格外,其余的一切都显得随意而本土:院内的三棵紫藤树野态十足,看上去已经分不清每一棵之间的界限;饲料斗里满布青苔;一层落地窗户全部可以打开连成没有间隔的开间;连随处可见的插花盆景,也会被任何一个经过的工作人员随手摆弄,时不时地就变换个样子。但这正是紫藤庐本来的样子, 是周渝蕴含在茶道里的理念与态度:信奉自然,信仰沟通,物质在这里从来不是考虑要素。

 

所以,院子里会用农村里常见的土瓮来养娇贵的花朵,但普通茶客手里端起的茶具却随随便便就是个价值不菲的古董。周渝很多时候,访友、聚会、授课,都会拖着一个拉杆箱—里面全是他珍藏的古董茶具。

 

1981年开始, 周渝一直重视收集古代的茶器,30多年来没曾停止,古董市场的老板甚至都摸清了他的审美和偏好。“这个磨是明治时代的”,周渝语带兴奋。明治时代的茶磨其实也是在福建所造,古董市场的老板在日本偶而见到,第一眼就认定“周渝一定会喜欢”于是背了回来。果不其然,现在这个茶磨也成为了周渝的又一心头好。

 

事实上,周渝收藏的古董茶具之多、之珍,足以让他1995年时就在法国巴黎开了展览。周渝的古董茶具来自东晋、三国、唐朝等,只是这些被世人哗然供奉的“收藏品”,在周渝手里会当做日常用品,被把玩、聚友,甚至真正奉茶供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传承的最好手段,而且表面朴拙,正是因为内里深厚。“单讲茶具的颜色,本身就能跟茶水的颜色形成‘反差美’、‘和谐美’,而且,一个杯子的质地,会改变茶”,周渝一边说,一边将手中铁壶举高,用以冲沏普洱的沸水刚刚煮好,“同一个茶,用不同的茶器,它的润度、甘甜味道都会改变。我有很多茶碗,我和朋友们都试过,但这个还是第一,它(盛的茶)非常甘甜,也格外温润。”周渝偏好的这个茶碗,是唐朝的古董,当年周渝以几千台币在古董市场淘到,一直拿来喝茶,喝了将近30年,到现在,已经升值到10万台币。

 

0(7)

 

周渝好普洱, 被称为普洱研究台湾第一人,“我有很多收藏,一百年来,每个时期的普洱茶我都有藏品”,周渝笑说,“这叫老得难得。” 周渝喝普洱, 讲究的不仅仅在茶的香与味上, 更重要的:“还有气。茶气有调和、贯通作用,让整个人都舒畅起来。”台湾茶讲究茶气,这本身就有着文人的敏感与细腻,同时也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这跟其他地方的茶文化都很不一样。在杭州, 茶农“规定”你这个季节只能喝什么茶;在潮汕,最被追捧的是最有财、有权的那户人家喝的茶;但是在台湾,有话语权的却是大批热衷此道的文人,他们对环境的讲究、器具的审美,甚至泡茶的方式等细节里自成一格,带着文人自身隐世的哲学。

 

比如,台湾人好岩茶,取其源自“山高水灵”的孕育;又如,虽说台湾茶源自潮汕客家茶, 而潮汕人经商为功夫,“点兵”“热城”这些茶道用语都带着点沙场的凌厉,但在台湾,却没有真正意义的台湾工夫茶。

 

周渝每次用古董茶具泡茶,要准备数小时。这也是周渝自创“正静清圆”的茶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持。“正”,要求所有东西位置要端正正规,圆桌、方巾代表天圆地方,烹茶者的坐姿也必须居中、端正,集中精神;静,就是专心泡茶,不需要特别拘束自己,感受茶气;清,代表喝茶后的状态,清心、清身、清神;圆,则是围圆聚友,重在互相尊重,彼此沟通。整个茶道,没有复杂的仪式和繁琐的道具,看似简朴简单,但却蕴含了东方美学与中国哲学,实际无所不包。周渝的茶会,一般是一个能容纳30人的大间,不划分小桌,所有人席地而坐,中间有个大大的砂锅,用这个大砂锅来烹煮普洱。煮出来的茶水,用老福建灰色的茶碗,一碗一碗地盛给众人。因为茶水出自同一锅、同一人,自然而然,喝茶的人也轻易地形成一个气场,连抚琴人也会因此受影响,抚出来的琴音也带着共同的气场。

 

台湾的茶,没有在茶具与味道上作吹毛求疵的追求,却以人气和谐、端庄干净见长。台湾舞蹈家林丽珍回忆,当时她被收留在紫藤庐,喝的就是这种大锅煮的老普洱,茶味已经没有印象,只记得舀茶与奉茶的人,动作特别干净,盛茶的小碗,旧、不反光,朴素、端庄。这些形容词,全都可以——也只能——用在台湾文人身上。这些是台湾文人引领的茶文化特点, 也是台湾文人骨子里传统哲学的表象延伸。

 

0(9)

 

周渝的入世、出世、隐于市

 

“无闻、平淡”,是周渝定义的茶文化精神,而周渝、紫藤庐、台湾茶文化, 三者又似乎彼此融汇其中, 有着拆不开、分不清的同感效应,仿佛在骨子里一脉相承。周渝提到,在家谱的说法中,他们是北宋周敦颐的后代,“出淤泥而不染” 似乎更带了点世袭的感染。“ 渝” , 重庆的简称。周渝1946年生于此,在重庆最有文化气息的沙坪坝,与现时的紫藤庐所处之地仿佛因缘际会般巧合:“我记得是老房子,黑砖,仿苏联建筑,楼梯弯曲延伸,尽头黑漆漆的”,周渝搜索着儿时两岁时的记忆,连这简单的画面感都带着感情色彩。

 

“我重庆话很标准”,周渝语带自豪,事实上他只在襁褓时期在重庆待过两年。家里哥哥姐姐、保姆都讲四川话,甚至身为湖南人的母亲也入乡随俗地讲起了四川话,唯独,只有父亲一个人由此至终不学方言,所有人跟他说话的时候,都得自动切换回湖南话。周渝的父亲周德伟,世任国民党财政部关务署署长,在周渝的印象中,父亲廉洁、正直,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因为家庭状况、时政局势、身体因素等外在条件,周渝并不是父亲最偏爱的孩子,但是晚年的周德伟也承认,周渝知道他的痛苦,是最懂他的孩子:“第一,他的学问不被他人了解而痛苦;第二,他的主张、所预见的东西,最终都得到历史的证实,但当初没人能听懂他讲得什么,所以很痛苦,他非常孤独。”

 

严厉又强大的父亲深深影响着周渝,而家境的优良同时支持也限制着他。自身充满文人气质、但又不用为生计担忧的年轻人,在很多时候,上下求索只是为了摆脱身上的这些光环或者枷锁,寻求自己所追求的自由。于是,即使哥哥姐姐全是理科高材生,大学时期的周渝也选修经济学与外文系,但他真正热衷的却是文学、诗歌,甚至会跑去别的课堂专门为了听“乐府诗”课。1976年,周渝创办“耕莘实验剧团”,开始正式做实验话剧。上世纪70年代,他就以完甄和的《望你早归》为剧本编导了同名话剧,当时被誉为“冲破戒严封锁的传奇”。到2006年剧团30年纪念,这个剧被复演5次,场场爆满,亲友团里往来无白丁,甚至包括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

 

虽然作为话剧人周渝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他创办剧团的理由却真实简单到极致:“那时候所有的戏剧都要送审,那会儿只是想找一个办法不送审而已!”那时,电视、剧场被主流文化控制,没有任何一点民间声音的余地,而有口皆碑的《望你早归》,其实最让人看重的不是它的警世深意,更多是因为它与当时的电视节目截然不同,它展示的是最真实的人和事,连对话都是闽南语,时评称:台湾的戏剧终于出现了。

 

0(8)

 

周渝就是这么一个人,一直追求的是真实、平淡,但又会在别人认为都没有空间里钻出广阔的天地。这与他的“茶”精神一脉相承:“平淡、无限,是茶的精神,也讲究余味、余韵。全世界只有我们看重‘余’,这里头有很大的空间,能创造大戏。”像周渝这样的台湾文人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温和、隐忍、持重。文人自古皆因愁好酒,因为夙愿难求。台湾文人一样愁,“文人苦啊”,周渝不断强调,但他们的释放方式更柔和:求之与自然,求之与天地:“追求平淡,历程却不平淡啊”,周渝说。一年一次,周渝会祭茶:“是敬畏天地自然的一种仪式。”好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后得予的馈赠,自然要有感恩之情。

 

那时候,紫藤庐里会摆一张桌子,大门打开,桌上放了鲜花水果。然后周渝会用大砂锅煮一大锅普洱,茶人们捧着蜡烛,院落的中央生了篝火。手捧茶汤为敬,茶汤洒地为献,一祭天,二祭地,三祭万物生灵。这是周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文人作为领航与先行的责任。从一开始生活在父亲影响与家境照顾中的入世,到坚持自己上下求索的出世,现在的周渝更多了一份恬淡和怡然。紫藤庐外依然是矗立的高楼大厦,周渝依然也会出门访友,但是更多时候,他会静静地在紫藤庐的二层,作诗、写书法。从来没有学过书法的周渝也不临摹字帖, 他要的只是把心里的感觉写出来, 他写“ 雪林茗居” , 他写“孤夜悬空”,他把自己的签名“周”字,写成了一条鱼的形状。

 

“以人为媒”,也“予人为媒”的紫藤庐在台湾茶界里,周渝如此与众不同,连同他的紫藤庐也完全无法单一归类,与其说它是一个茶室,它却处处充满艺术感;说它是一个政客们爱聚集的地方,但这里从来都是只谈风月,不谈风云。紫藤庐其实更像是一个平台、一个交流场所,就像它还没成为“紫藤庐”之前的前身一样。

 

在紫藤庐还不叫紫藤庐之前, 周渝的父亲管这里叫“ 尊德性斋”。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里是自由主义学者的聚会场所,到了周渝手里,他接济各种有困难的艺术家,给他们买工具,也买他们的画让他们换盘缠,最惯常的手法,是以茶聚友,为他们提供聚会与栖身的场所。紫藤庐被台湾名家称为“艺术家的人民公社”,也是知名政客林浊水心中的“落魄者的栖身所”。孙庆瑛与史捷咏就是在紫藤庐认识的。没有安排的目的,也没有设定的意味,著名舞蹈家与史惟亮的儿子在品茶的时候认识,两人惺惺相识,后者作为著名作曲家,还两度为孙庆瑛的舞蹈亲自操刀编曲。曾被老师认为是白痴, 连小学都只能勉强毕业的天才画家邱亚才,一开始由朋友介绍到紫藤庐的时候,连与常人的日常沟通都无法进行。

 

0(10)

 

但是他看莎士比亚、看《史记》,周渝对这些作品很熟,所以他理解邱亚才,一开始的时候还充当他与旁人沟通时的翻译。后来周渝鼓励邱亚才多写多说,他也在紫藤庐找到了内心平静,画中人物从一开始悲惨痛苦奇形怪状的人,到后来变成了优雅的女性,全是以紫藤庐工作的女孩儿为原型。邱亚才今年去世,作品被炒得洛阳纸贵,他当初送给周渝的画因此也变得炙手可热,画商画廊纷纷上门都被周渝拒绝了:“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不能卖我的历史。”

 

这些故事从1975年周渝把自己的家改造成紫藤庐后就经常出现。紫藤庐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为人提供方便”的简单之举,创建者的纯粹之心在一开始就显露无遗,之后自然会有同样纯粹的人,会寻香而来。一批又一批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聚合在这里,谈天说地聊创作,跨界合作已经不鲜见,甚至还有联姻结缘的浪漫事。但更让人啧啧称奇的, 是往来这里的不乏赫赫有名的名家, 周渝对此淡淡一笑:“因为这里是开放之地啊。”这样一个充满传奇又追求平等与真实的开放之地,尉天聪、白先勇会来,舞蹈家林丽珍会来,书画家叶士强会来,自由知识分子殷海光、李敖、陈鼓应也会来,其中李敖更是待周渝如亲人。

 

李敖是周渝两位哥哥的朋友,经常出入周家。当时的李敖很年轻很张扬, 永远长袍不离身。周德伟与李敖相差近30岁, 但周家的门是敞开的, 所以有一段时间, 李敖和陈鼓应常去周家吃饭。周德伟一直跟他们讲自己的政治理想、学术理想, 而且都是在饭桌上聊,“反正听没听得懂不知道,但我母亲做饭非常好吃”,周渝说。

 

李敖出入周家吃饭聊天,跟周家人关系非常密切,连那时候自己追一个杨姓女生失败的轶事也会与周家分享,“他说羊肉没吃到,惹了一身腥味之类的,我就以这个题材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他,具体怎么写忘了,他也会写诗讽刺我之类的”,周渝回忆道。那时候,李敖刚进台大历史系,周渝还在念五年级。李敖还老跟周渝下象棋,周渝老是输,但最后李敖还是把父亲留给自己的象棋送给了周渝。那些人,那些事,因为情义、追求、信念,即使时空转易,也韵味十足,延绵半个世纪的长路,这些已经升华为传奇,但紫藤庐本身却在周家人一直用心维养下依然淡定如初,除了1997年那一次动荡,史册留名“紫藤庐回收事件”。

0(12)

 

16年前,关税局称周家占用公家宿舍,要求周家把紫藤庐交还政府重新规划成宿舍,法院甚至用木板封闭,把日式房舍部分都封存了起来。文化界哗然了,不仅因为紫藤庐本身古旧建筑的价值,更因为这是难得的一片人与人之间纯粹交往的净土,亦是台湾几代人的共同回忆。当时,文化界朋友们认为要从“保护古迹建筑”的角度出发,并在一周时间内赶出图文并茂的申请文件。丁乃竺和胡茵梦甚至叫来媒体拍摄,在镜头下亲自砸开了封闭的木板。1999年,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也为此大费周折、四处奔走,甚至撰文“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但台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庐。”如今,这栋老屋变更为台北市文化局设施,仍交周渝管理。

 

现在,存在了几代人文化记忆里的空间保存下来了,也具备了更多的公共性。但是,虽然有一身的故事,紫藤庐并不靠各种历史传奇或者名人而出名:“许多不知道任何这里历史的人,走进来也会觉得很舒展。” 台湾名人陈文茜说过,紫藤庐永远不属于胜利者,永远不属于喧哗之地。现在的紫藤庐依然承载着台湾文人那股内敛温和的气质,于茶、绿窗、铁壶中,透出一股大隐隐于市的清新与光华,最起码,它是那种美得让你难忘的茶馆,只需要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多留心一点,多注意一眼,然后顺着茶香,轻轻推开这道门……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