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九曲红梅再续前缘——老杭州人的茶叶罐又能满了

发布时间:2024-04-30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村民楼红盛正在做摊青步骤。 一提起杭州的茶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西湖龙井”,而“西湖龙井”也成了人们定义杭州茶叶的标签。或许人们早已忘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杭州人家里,一般都有两个茶叶罐,一个放绿茶,一个放红茶。 当年,和西湖龙井“红

村民楼红盛正在做摊青步骤。

  一提起杭州的茶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西湖龙井”,而“西湖龙井”也成了人们定义杭州茶叶的标签。或许人们早已忘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杭州人家里,一般都有两个茶叶罐,一个放绿茶,一个放红茶。

  当年,和西湖龙井“红绿”相配、相得益彰的红茶有着一个极为优雅的名字——“九曲红梅”。就连弘一法师也曾用“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来形容这味美茶。

  由于种种原因,九曲红梅茶一度“销声匿迹”。然而,在杭州钱塘江畔的一个小村里,满头银发的冯赞玉老人50多年来一直在为这一制茶技艺辛勤付出着。2013年的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上,暖人心脾的九曲红梅又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续写着昔日风采。

泡在杯中的九曲红梅。

  一片茶地的清香

  “这里可是纯天然的氧吧,绿化面积占全村面积的九成以上。”64岁的老冯是“九曲红梅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说起双灵村的自然环境,他总是特别自豪。

  双灵村,地处双浦镇大坞盆地,三面环山。村里的山是杭州市区里的第一高峰如意尖,海拔537米;水则是西湖区最大的水库板壁山水库。“除了树木,村里最多的还是大片茶园,山林面积达到了4900余亩,茶园800多亩,是西湖龙井的二级保护区”。跟随老冯的步伐,我们走进了双灵村。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村民们对茶园有着形象的描述——“既产绿,又产红”。老冯告诉我,“九曲红梅”,又称“九曲红”,源出为武夷山的九曲溪。相传太平天国期间,福建武夷农民向浙北迁徙,在灵山一带落户,开荒种粮、栽茶,以谋生计。南来的农民带来优良茶种,又善制红茶,很快便被杭城茶行、茶号收购,沿袭至今。

  53岁的村民徐良,是土生土长的双灵村人。从小,他就听着长辈们说着这片茶地里“生产”出的各色故事,最多的还是关于九曲红梅。“上世纪30年代,在杭州最热闹的中山中路上,只有两家茶叶店,一家是狮峰龙井,另一家便是九曲红梅。”

  这些,徐良是一直记在脑中。“那时,江浙沪一带的茶商都以能买到九曲红梅为荣,江南一些茶叶店里陈列的盛茶锡罐上,也常有九曲红梅的标记。上海的茶行里,九曲红梅也是卖得最俏的茶叶之一。”

  不仅如此,“移民”到村里的红茶,还获得了国际学者的认可。2002年,著名数学家霍金到了杭州河坊街,点名要喝九曲红梅,他用唯一可以活动的三个手指在电脑上连声称赞这种茶好喝。

冯赞玉正在检测机器加工好的九曲红梅。

  一杯红汤的功夫

  最近,村民楼红盛的家中,一楼的阴凉处的三个竹匾里摊着嫩绿嫩绿的芽尖儿。“这是刚采回来的茶叶,正做着九曲红梅的第一步——摊青。”老楼热情地介绍,“和西湖龙井相比,九曲红梅没有那么‘挑剔’,夏秋茶也能拿来做。”

  老楼拿出一小袋自己前几日试着制作的九曲红梅让我品尝。只见这茶色乌润深沉,形状如同弯曲的鱼钩一般。仔细观察,一个个干松的“鱼钩”竟是相互“牵挂”着的。凑近一闻,裹着一丝熟地、陈皮的沉郁香气。

  一旁,老冯轻轻抓起一撮,凑近鼻尖。老冯笑着说,“这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叶片里的含水量在6%左右是最为可口,含水量多了或是少了闻一闻,摸一摸都知道。”

  冲泡之后,杯中的茶芽渐渐舒展,曲曲伸伸,像小鱼儿在水中上下浮动;茶水汤色鲜亮红艳,香气馥郁,看上去茶叶朵朵艳红,如同水中红梅一般,绚丽悦目。和红茶精品大红袍相比,“九曲红梅”更加细小精致,小小地抿一口茶汤,淡淡的红枣香扑鼻而来,伴随着还有一丝杭州春天的自然花香、果香。

  老冯家祖上都是制红茶的高手,他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就开始炒茶的他,对于这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更是烂熟于心:“与西湖龙井不同,九曲红梅采摘的青叶须大而嫩。”

  经过一天的摊青后,便通过日光或加温进行萎凋,待青叶变软后,经反复揉踩成条状,再装入粗布袋中使之成球形时用脚着力揉捻加压至汁液外流。然后在袋中热闷1小时左右,最后薄摊在篾垫上晒干或用焙笼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揉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打圈,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叶片都受力均匀。”老冯说,只有把叶片的细胞全部碾碎,才能让茶多酚等物质充分氧化,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同时也提高茶叶的甜度和香气。

  现在制茶虽已用萎凋槽、揉捻机、发酵架(室)、烘干机等机械加工,但还是遵循着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四道工序。“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还不受自然条件限制,更有利于茶叶质量的稳定。”老冯说。

  “以往,清明前最好的头茬都拿来做龙井了,品质最优的九曲红梅数量就大大减少了,这也降低了九曲红梅的品质。”老冯有些无奈,可心里始终独爱着那一味“红”,认真做好功夫茶的信念也一直没变。

  一个村子的期盼

  昔日里的上等品,就这么淡出人们的视线,老冯实在于心不忍。坚守着这份祖传的技艺,又通过各种途径去参加培训、学习和实践,老冯成了省里的优秀农技员。2002年,老冯制作的九曲红梅茶也获得了“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

  2006年、2009年,老冯申报的“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分别被列入杭州市、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冯也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最近,他正忙着整理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材料。

  近些年,为了让九曲红梅重现昔日辉煌,西湖区专门成立了发展九曲红梅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大量挖掘九曲红梅的茶文化。村民们也扭转了当年“以绿为主”的制茶模式,如今全村超过六成的明前茶、谷雨茶都用来制作成红茶,“九曲红梅”也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配角”。

  前不久,杭州茶文化史研究专家赵大川带来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茶叶罐、报刊杂志、茶叶包装纸和广告纸。其中很多信息都表明,百余年前,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九曲红梅就是国内传统轻发酵红茶名品。

  尤其是1915年7月6日至8日出版的《神州日报》,连载了《中日茶叶在巴拿马赛会争奖之交涉》长篇通讯报道,证明了“九曲红梅”曾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中国七省参展“华茶”中获“大奖”。

  “百年的‘九曲红梅’文化,我们希望这可以成为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可以和‘西湖龙井’一样享誉世界。”说起九曲红梅茶的传承和发展,徐良、冯赞玉和赵大川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一点。

  “喏,你看,到我们村来还能了解到最全面的九曲红梅的信息。”临走前,村民楼红盛激动地告诉我,区里筹建的九曲红梅茶文化展示馆和研究院就在他家边上,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建造,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九曲红梅”茶文化及历史发展资料。

  说到村里今后的发展,徐良已经做了些打算。“今后,我打算弄一个休闲茶室,市民游客们想喝正宗的九曲红梅茶,就来我们双灵村。”对于未来的生活,徐良有着特别美好的憧憬。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