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平乐县高山采茶人的甜蜜与辛劳

发布时间:2024-04-29 来源:茶知识: > 普洱茶 作者:chazhishi.com
导读: ?李家文夫妻双双采茶忙 ?村民潘大姐展示摘到的甜茶果子 村民上山采茶要经过崎岖陡峭的山路。 把收购来的甜茶果子晾干,包装后再卖出去,收益相当不错。 在平乐县大发瑶乡的崇山峻岭间,生长着一种野生甜茶叶,驰名海外。当地村民说,甜茶叶容易种活,全身

?李家文夫妻双双采茶忙
 

  

?村民潘大姐展示摘到的甜茶果子

村民上山采茶要经过崎岖陡峭的山路。

把收购来的甜茶果子晾干,包装后再卖出去,收益相当不错。

  在平乐县大发瑶乡的崇山峻岭间,生长着一种野生甜茶叶,驰名海外。当地村民说,甜茶叶容易种活,全身是宝,既能一年四季采茶叶又能采果子,药用价值较高,近年来价格稳中有涨。越来越多外出务工村民返乡经营起自己的甜茶事业。

  眼下正是采摘甜茶叶及其果子的季节。4月下旬,记者跟随当地村民一同走进深山,体会高山采茶人的甜蜜与辛劳。
  
  崎岖采茶路

  潘天清是大发瑶族乡四冲村委骆口村的村民,从1996年开始,他与外地老板承包种植了20多亩的甜茶叶,同时收购甜茶叶,成了远近闻名收购甜茶叶的老板。这几年对甜茶叶市场信心越来越足的他,相继承包了200多亩山场进行种植,是当地种植规模最大的村民之一。
 
  记者见到潘天清时,天空正扫过一阵豆大的雨点。“等雨停了,我带你到山上看甜茶叶,也体验一把我们瑶民的勤劳。”他一边看着外面的雨势,一边笑呵呵地说。
 
  从村子骑着摩托车出发,穿过泥泞的田野,便开始了急速的爬坡上山,海拔50米、100米、200米……摩托车在近乎60°的山道上飞奔,旁边的柿子树飞快闪过,让人时刻担心一不小心会摔下身后的山道和旁边的山崖里。到了下坡时,经验丰富的老潘,一边紧握刹车缓缓下行,一边不停用脚点地,以保持车子的平衡。
 
  “扶好坐稳就行,没事的。”尽管一路“险情”不断,老潘仍然爽朗地笑着说。老潘告诉记者,村民们常年生活在大山里,早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崎岖的山路上风来雨去。
 
  “以前村民都是走路进山采茶,每次来回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有了摩托车,来回只要一个小时左右,村民每天拉几袋茶叶或上百斤甜茶果子出来,进出方便多了。”

  记者注意到,尽管山路崎岖,而且天空不时砸落大片的雨滴,但仍无法阻止村民们上山采茶的步伐。山道上不少村民都是夫妻双双骑着载有一包包茶叶和甜茶果的摩托车,一路颠簸“把家还”。一辆辆摩托车让原本安静的山道显得有些繁闹。
 
  高山采茶忙
 
  穿过柿子林,来到了被村民们称为桐子山的地方,山势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绿油油的甜茶叶和水栀子扑入眼帘,漫山遍野,微风吹来,清香暗涌。站在山腰上,只见山下山上的翠绿中隐约泛着些白点,村民进山的摩托车就停在路旁。老潘告诉记者,那些小小的白点便是高山上的采茶人。
 
  “那个是我老婆,早上我还没起床她就来了。”老潘指着山脚下的一个白点笑着说,然后骑着摩托车便朝“Z”字形的山道上往下冲。
 
  潘大姐带着草帽,身前挂着个白色袋子,在甜茶树下一手扳着树枝,一手“扫”过树枝上的茶叶及果子,然后塞进袋子里,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全然不觉树上的水珠把全身都已打湿。
 
  “摘了一天,有50-60斤了,等下就可以用摩托车拉回家了。”潘大姐一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在山上,记者见到正在采茶的村民李家文夫妇。夫妻俩皮肤黝黑,身上都挂着个白色小袋子,脸上汗水和雨滴混杂,脚上沾着的黄泥斑斑点点。
 
  “就种了4-5亩甜茶,还不知道收成怎样呢。”聊起甜茶,李家文咧嘴一笑。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早上七八点钟便骑着摩托车进山采茶,“中午在茶树下吃带来的饭菜,下雨就跑进山上的茅屋躲雨”,要等到把拿来的袋子装满了,或者天快黑了才回家。
 
  正聊着,忽然一阵雨点噼噼啪啪砸落下来,原本“隐”在茶树下采茶的村民一阵惊呼,纷纷从茶林里跑出。李家文一手遮在额头上挡雨,一手招呼妻子,飞跑着去茅屋里躲雨。
 
  等到傍晚,当我们来到李家文所在的四冲村委水井背村的家里时,他已经转手就把当天采摘的甜茶果卖给了村里负责收购的人,余下的甜茶叶晾干后再卖。“今天总共摘了七十来斤,价格6.2元一斤,还不错。”李家文笑着说,看得出他对当天的收获蛮满意。
 
  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搞种植

  老潘告诉记者,甜茶是生长在平乐、荔浦、金秀等大瑶山区特有的高甜度野生藤状植物,一年四季皆可采摘。当地村民用于食用、药用,能防治热咳、咽喉炎、声音嘶哑等症,同时由于甜度较高,也是治疗老人肥胖症、高血压、花粉过敏的天然保健药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甜茶产品便逐渐走俏日本,随后又出口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价格最高时达到15元/公斤,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目前全乡大概种植了上万亩甜茶叶,我们还和村民签订了5元/斤的甜茶叶保底收购合同,产品根本不愁卖。”拥有10多年收购经验的老潘告诉记者,2003-2004年,由于一些村民片面追求产量,给甜茶打农药、撒除草剂,造成产品无法出口,大量滞销。后来通过政府引导,村民成立了甜茶叶种植协会和两个甜茶合作社,以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为标准,实行生产、技术、包装、价格、品牌“五统一”的生产模式,并引进扶持3家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茶叶加工厂,作为全乡甜茶产业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生态品牌,之后甜茶价格重新走俏,产业也得以振兴。与此同时,政府根据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帮助引导村民种植月柿、板栗、水栀子等果树。“这几年,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家搞种植了。”老潘说。
 
  李家文便是老潘口中“回家搞种植”的村民之一。“前几年我一直在广东那边打工,家里的山场都是父亲在管理。”李家文告诉记者,这几年眼见其他同样在外打工的兄弟“先知先觉”陆续返乡,并且不断扩大甜茶种植面积,不少家庭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让他内心很是羡慕。于是他也决定返乡搞种植。
 
  “这两年我在家专心搞管理,甜茶、月柿的产量比父亲管理时明显提高了,现在一年也有4-5万元。照这样下去肯定比打工强,而且在家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呢。如果早几年回来就更好了。”李家文说,言语中为不能早回来几年感到些许遗憾。
 
  李家文的堂弟李志勇就是李家文口中“先知先觉”的人。1982年出生的李志勇,十七八岁便上桂林打工。2005年,价格重新走俏的甜茶叶让他看到希望。“当时就想,甜茶叶价格还不错,我家山场又多,只要肯下苦力气安心在家搞种植,肯定比打工强。”李志勇说。随后几年,他和家人引进并不断扩大种植甜茶、月柿、板栗和水栀子的规模。仅去年一年,10多亩的脆柿就收获6万多斤,加上甜茶叶、水栀子、板栗等产量和去年农产品都有不错的行情,一年下来10多万元也就到手了。
 
  “当然,如果能把进山那条路修好,我们搞农业种植就更加方便,也不用那么辛苦那么累了。”李志勇笑着说。在采访中,像李志勇和老潘等不少上山采茶的村民也都向记者表达出他们同样的期盼。(桂林日报)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chazhishi.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普洱茶

茶百科

红茶

绿茶

更多

乌龙茶

白茶

资讯

茶场

制茶学

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