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a@chazhshi.com
True
Toggle navigation
品茶,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茶知识
普洱茶
古树茶
名山
品牌荣誉
红茶
英红九号
正山小种
绿茶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黑茶
白茶
加盟条件
加盟优势
加盟流程
产品特色
高山茶
鉴别知识:品茶,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2014-08-06 17:00
chazhishi.com
在普洱茶领域,确实有一批不计名利得失的真正茶人,全神贯注于茶之本性,在制、存、泡、品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收获无穷乐趣,以高尚的人格感召着身边的茶友。
当下,没有一种日常消费品能像普洱茶一样造就如此之多的“大师”。
制茶,因了某人的选料、拼配技艺,造就了种种价值不菲的“名人茶”;存茶,因了某人有意或无意的疏忽,造就了风靡业界的所谓“干仓”大师;泡茶,因了某人善用各种手法泡出适口的浓度,造就了圈内圈外闻名的“第一泡”、“神泡手”;品茶,因了某人熟知各个山头的茶性,能够大致咂摸出茶区、树龄、仓储状况等,造就了各类“蒙眼”品茶大师;乃至个别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攒出来一两本茶叶“专著”的文抄公,也堂而皇之成了“研究大师”、“理论大师”。
对“大师”不断祛魅的过程,正是品饮者自我提升的开始。初入门时,出于对品茶这个陌生领域的敬畏,多数人都会主动放低姿态,洗耳恭听。“大师”们的种种理论来者不拒,品发霉的“老茶”如饮甘醪;待到水平晋级,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开始有所选择地接受甚至质疑“大师”们的观点。面对各种茶时,“挑毛病”成了一种习惯,这个阶段会发现没有一款茶是完美的,“大师”们的形象也不再高大,有的甚至可以与骗子画上等号了;品茶到了最高境界,面对一款茶时,心态早已超越了功利层面,笑看浮云,再不知“大师”为何物了。
在普洱茶领域,确实有一批不计名利得失的真正茶人,全神贯注于茶之本性,在制、存、泡、品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收获无穷乐趣,以高尚的人格感召着身边的茶友。他们中间却没几个人肯以“大师”自居,甚至非常反感这一称谓。这部分茶人,可为师,可为友;如果说,有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小心”存放出了一款好喝的茶,并由此跻身“大师”行列,那么臭豆腐的发明者更有资格成为大师,毕竟臭豆腐的价格要亲民得多。怀揣各种目的的自封“大师”,鼻孔朝天,时时摆出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领受追随者顶礼膜拜。这类“大师”,无论包装得如何光鲜,最终脱不了一个“卖”字,各种装逼还不是为了那些来路可疑的“老茶”卖个好价钱?
事实上,每一个被捧红了的“大师”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团。“大师”在前台表演,跟班的在后台数钱。少了“大师”这层光环,生意自然没那么好做了。
未有“大师”之先,品茶已经进行了千百载,也未见什么不妥。如今“大师”成群,普洱茶却多了别样的滋味。难怪今天“大师”的称谓更多情况下变成了一种调侃。借用一位茶友的话说,“真理朴素,大师平常。神道设教,就得提防。”茶本无所谓对错,提防的应该是人心罢。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伟哥
相关推荐
【敬茶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2015-04-01
敬茶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品茶过程中的各泡间隔时间】
2015-01-15
品茶过程中的各泡间隔时间
【汤感,一个重要的感觉】
2015-01-15
汤感,一个重要的感觉
【普洱茶冲泡过程遵循一个简单朴实的原则】
2015-01-13
普洱茶冲泡过程遵循一个简单朴实的原则
【品茶的“察颜观色”】
2015-01-13
品茶的“察颜观色”
【泡茶袋的滑稽史】
2014-08-17
泡茶袋的滑稽史
【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2014-08-17
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普洱茶的古今往来】
2014-08-17
普洱茶的古今往来
【昆明模式下的普洱茶】
2014-08-17
昆明模式下的普洱茶
【普洱茶之拼配】
2014-08-17
普洱茶之拼配
名茶导航
英红九号
正山小种
推荐茶品 :
茶知识
英红九号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