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过一年普茶,又认真跟踪过自己的茶在各个时期的口感变化的茶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六、七月新茶出来的时候,很好喝;到九、十月转得特好,明显更好喝了,甚至有的还变出酸甜(青梅)味陈香;入冬,进到十一、二月后就日渐气味杂、滋味薄,口感糙、尤其喝完以后嘴里涩。
简单说就是:入冬前,要啥有啥;一入冬,渐渐要啥没啥;过了冬,直接啥都别要了。为什么?
初制前发酵+存储低湿度。
其实,前发酵是个很泛滥的问题。比著名的“烘青”泛滥得多。它和烘青的效果很一致:让新茶变好喝,同时又让陈化的结果变糟糕。所以是迷人又害人的一招。
和烘青不同的是,烘需要高级设备。原生态生产制造的茶农没钱上高级设备。但在不讲究的情况下,前发酵是自然而然的。想不发都很难。结果就是市场上的普茶大多前发酵,比烘青多得多。